2.2基於網絡藥理學的中药制研展中藥複方藥效物質及作用機製研究
21世紀初,基於“組學”技術為基礎的复方係統生物學提出及生物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英國Dundee大學Andrew LHopkins於2007年首次提出網絡藥理學的药效用机概念,將基因組學、物质蛋白質組學、及作究进代謝組學及藥理學等數據庫及分析工具(表3)通過網絡進行整合,中药制研展構建“疾病-基因-靶標-藥物”之間相互作用的复方複雜生物學網絡,與中藥複方“多組分”、药效用机“多靶點”和“整體性”特點不謀而合,物质目前此方法已被多個課題組用於探索中藥複方的及作究进作用機製及藥效物質研究,見表4。中药制研展
中藥網絡藥理學是复方新興學科,目前數據庫還不完善,药效用机隨著高通量篩選技術的物质迅速發展,如何將中藥作用於整體動物、及作究进離體組織和細胞水平產生的係統生物學信息與組學技術(包括基因組學、蛋白組學、代謝組學等)所產出的海量數據進行整合,從而建立完善的“疾病-基因-靶標-中藥藥效分子”對應的網絡體係,用於中藥複方藥效物質、作用靶點及通路的虛擬預測,是本領域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
2.3基於高通量篩選技術的中藥複方藥效物質研究
高通量篩選(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HTS)是以藥物和靶點之間的相互作用為檢測指標,高通量的篩選與特定靶點具有親和力樣品的技術。它通過運用基因科學、蛋白質科學、分子藥理學、細胞藥理學、微電子技術等多學科理論和技術,以及與疾病相關的酶和受體為作用靶點,對天然或合成化合物進行活性測試,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篩選。與傳統方法相比,HTS具有快速、高效、靈敏、經濟的特點,且隨著生物芯片等技術的引入,使得HTS技術在現代藥物篩選及活性成分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效推動了中藥現代化的進程。張丹參等以丹參及複方製劑複方丹參片有效成分組合活性評價為切入點,建立多因素、多水平均勻設計-高通量篩選新模式,通過SpectraMax M5連續光譜酶標測試儀篩選出具有藥理活性的丹參有效成分11種(其中脂溶性成分4種,水溶性成分7種)及複方丹參片有效成分6種,通過均勻設計進行各種成分及不同濃度之間相互配伍組合,通過抗氧化高通量篩選技術,初步篩選出抗氧化作用最優的配伍組合。
2.4基於譜效關係的中藥複方藥效物質研究
譜效關係理論研究最早始於2002年,李戎等提出通過將中藥物質群特征峰指紋圖譜中化學成分的變化與藥效聯係起來,建立起“譜-效”關係。這種“譜-效”研究的模式,一方麵可以彌補傳統研究模式中僅注重成分而忽視了藥效的缺點,另一方麵則可以實現指紋圖譜與藥效學研究的有機結合,為“譜”添加藥效信息,從而達到根據“譜”預測藥效、增強“譜”與“效”一致性的目的。
譜效關係的研究過程分為:采用合適的分析方法建立指紋圖譜,並對指紋峰進行成分分析;建立合適的藥效評價模型,獲得藥效學數據;采用一定的數據處理方法將指紋峰與藥效數據進行關聯分析,建立譜-效模型。部分基於譜效關係的中藥複方物質相關研究見表5。
譜效關係是繼指紋圖譜研究更深入層次的科學研究方法,它將化學指紋圖譜與藥效有機結合建立反映中藥內在質量的藥效指紋圖譜,為探索中藥複方藥效物質提供了一條新途徑。但其研究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該方法基於中藥複方化學指紋圖譜的研究,主要適用於指紋圖譜各個峰成分相對明確、含量相對清楚的中藥複方;二是該方法基於中藥藥效學研究,而現代藥理學模型與傳統中醫理論的適應證通常難以匹配,因此,主要適用於部分具有明確藥效學指標或模型的中藥複方;三是該方法基於中藥體外活性成分的研究,無法體現機體對藥物吸收、代謝的作用及藥物在體內的相互作用。相信隨著現代分析技術的不斷發展,中藥複方作用機製的不斷明確,中醫“證”與現代藥理學的不斷磨合,譜效關係的研究能突破當前瓶頸,尋找出一條快速、準確、高通量的活性成分研究模式。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中國藥學雜誌》2019年7月,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
相關鏈接:蛋白質,細胞,抗氧化,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