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站基金決策
數字站基金決策

在短短的新颜兩年間

时间:2025-05-05 05:38:59来源:

黨建引領促發展,党建邊疆團場煥新顏_南方+_南方plus

“和外麵買的不一樣,品質也非常穩定。展边”在廣東援疆地區名優產品體驗館,疆团市民歐女士又來回購新疆果幹。新颜兵團第三師四十五團的党建紅棗果幹、五十四團的引领油莎豆產品,一直都是促发场焕銷售榜上的熱門商品。

在兵團第三師的展边四十五團和五十四團有一支廣東援疆的小分隊,屬於廣東援疆駐兵團三師的疆团第三支部(以下簡稱”第三支部“),在短短的新颜兩年間,他們憑借這小小的党建棗和豆,帶動當地群眾走出了一條“組織強、引领產業興、促发场焕百姓富”的振興之路。

夠量!放大優勢強鏈補鏈延鏈

在兵團第三師四十五團前進墾區工業園區起步區,車間自動化生產線正高速運轉,一顆顆飽滿的紅棗進行等級篩選、清洗、烘幹、打包,等待發往全國各地。這個當年建設、當年竣工、當年達效的紅棗精深加工產業園,正成為當地發展富民的“紅色”引擎。

剛到四十五團時,來自江門的援疆幹部曹誌明和何漢森被當地大麵積種植紅棗的場麵所震撼,可這麽好的紅棗為什麽賣不起價呢?帶著這個問題,他們先後走訪調研團鎮轄區連隊、企業,發現本地初級產品占比過高,深加工能力滯後,且產品同質化嚴重、區域公共品牌標識度嚴重不足,紅棗產業鏈延伸與附加值提升方麵存在挑戰。

“針對當地紅棗產業存在的現實問題,我們支部主動與團鎮幹部打出組合拳,組織職工群眾規模化種植,邀請農技專家指導培訓,推動統一標準化種植,引入自動化生產線提高效率。同時,以紅棗、蘋果、香梨等特色農產品為重點,建設‘葉河明珠’四十五團區域公共品牌,打造一批地域特色鮮明、文化特征突出的優質產品,破解有產品無品牌的問題。”曹誌明介紹。

2024年,借助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在四十五團打造兵團級產業園的契機,曹誌明等積極爭取了援疆資金4000萬元,用於支持前進墾區工業園的第三師紅棗精深加工產業建設項目,為當地新建了綜合樓、倉庫、冷庫及附屬用房各1座,並配套完整公共設施,加快紅棗的產業化,實現了精深加工、包裝、物流、冷鏈倉儲無縫銜接。

“物流成本有降低、產品品質與新鮮度有保證、銷售終端有控製,市場競爭力大大提升,實現了農副產品保值增值。”曹誌明略帶自豪地說道。截至目前,已有3家紅棗加工企業落地園區,代加工紅棗6000噸。四十五團鎮及周邊團場、鄉鎮優質林果、棉花、辣椒等豐富的農產品資源也得以充分利用,集產、供、銷於一體的立體化市場配置初步形成,助力當地放大優勢、做強特色產業。

今年的第一季度,當地紅棗產業產值已實現1000萬元,預計年內可達1.5億元以上,直接創造30個穩定就業崗位和80個靈活就業崗位,間接帶動紅棗采摘、包裝、運輸等相關產業就業100人以上,讓職工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增收致富。

夠亮!加快特色產業“走出去”

對第三支部成員、五十四團黨委常委、副團長吳興劍來說,油莎豆曾是個完全陌生的東西。如今每每提起油莎豆,吳興劍總是眉飛色舞、如數家珍,“渾身是寶,這是個金豆豆!”

五十四團興安鎮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和布古裏沙漠交界處,這裏生態惡劣,曾經嚐試種植各種作物,收獲卻都不理想。油莎豆屬於莎草科,根係發達,適應性廣,耐旱耐溫、耐瘠耐鹽堿,且生育期短、繁殖快。2017年,五十四團興安鎮開始在沙漠試種油莎豆。7年來,油莎豆種植麵積已從3000畝擴張至1.61萬畝,畝產從200公斤躍升至430公斤。油莎豆種植也逐漸成為當地農業經濟支柱產業之一。2023年,油莎豆加工產值超過1億元。

“油莎豆可以做成豆油、豆粉、豆奶等係列產品,豆粕可釀造出‘零嘌呤’的啤酒,莖稈可以做牲畜高蛋白飼料。它的根係防沙治沙效果顯著,對改良土壤也很有幫助,後期可以再從事其他農業種植。”吳興劍介紹,油莎豆是一種集糧、油、牧、飼等於一體的經濟作物,畝均收益超傳統作物3倍,綜合利用價值極高。

近年來,在廣東援疆大力支持下,五十四團興安鎮以油莎豆資源為中心,探索出一條“良種繁育—規模化種植—農機裝備製造—精深加工—飼料加工—特色養殖—有機肥加工—培肥地力”一體化現代綠色生態循環產業鏈。為加快特色產業“走出去”,推動油莎豆產業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2024年,廣東援疆投入援疆資金4000萬元,建成集油莎豆清洗、篩選、烘幹、存儲、包裝為一體的油莎豆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實現了油莎豆加工鏈條的全機械化、自動化。

項目建成後能同時初清烘幹3萬噸油莎豆,完全取代油莎豆長時間晾曬工作,大大降低種植戶初加工成本。目前產業園已引進了7家企業,開發10餘種產品,預計11月底全麵投產,年內產值可達1.5億元,新增就業崗位200餘個,帶動平均增收4.5萬元。油莎豆現代農業產業園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讓受援地職工群眾的口袋富起來,也吸引了更多人願意在五十四團安家落戶,紮根沙海。

夠靚!“引鳳”做好“土特產”發展文章

第三支部充分發揮對口援疆“結對支援”的幫扶機製作用,以江門”僑商“為紐帶,暢通受援地產品的產銷對接渠道,把沿海資源轉化為邊疆發展勢能。“一方麵,我們搭建供需對接橋梁,加強兩地客商交流,實現雙向賦能合作共贏;另一方麵,借力廣東援疆前方指揮部打造的‘疆品南下 粵品北上’平台,讓紅棗、香梨帶有三師印記的農特產品,打通廣州、江門、東莞等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帶動受援地興產業、富民生。”第三支部成員、四十五團經濟發展辦公室副主任何漢森表示。2024年,在廣東援疆打造的“疆品南下 粵品北上”專項工作推動下,新疆的蘋果、紅棗以及香梨等好物在江門市場銷售額超過2.5億元。

“築好了‘巢’,還要‘引鳳’,才能真正帶動、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第三支部成員、五十四團經濟發展辦公室副主任胡以揚深諳此道。進疆以來,他多次組織團鎮招商團隊跨越山海,赴廣東、重慶、山東、陝西等地精準對接。2023年,在廣東舉行專題推介活動上,五十四團、廣州賽伯樂產投控有限公司和新疆果安奇農產品大數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發起“新疆油莎豆雙認行動”,讓當地產的1000多公斤的油莎豆得到廣東商會的認購,最遠銷售到馬來西亞。

帶著援疆“三問”,廣東援疆駐兵團第三師工作隊第三支部在廣東援疆前方指揮部臨時黨委的帶領下,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產業援疆工作,推動當地產業從“輸血”向“造血”轉變,不斷增強產業內生動力,讓援疆成果既體現在經濟數據上,更沉澱為民生獲得感,用“進疆有目標、在疆有作為、離疆有成果”作援疆“三答”,交出一份令受援地滿意的援疆答卷。

通訊員:廣東援疆

來源:南方農村報


版權聲明:未經許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轉載
編輯 伍詠言

更多内容请点击【綜合】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