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屬水平上,百香將相對豐度排名前30位的果连屬進行聚類分析,繪製成熱圖(圖4),作对結果顯示相對豐度排名前30位的土壤細菌來源於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酸杆菌門(Acidobacteria)、细菌响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群落浮黴菌門 (Planctomycetes)、结构綠彎菌門(Chloroflexi)、百香WPS-2、果连己科河菌門(Rokubacteria)、作对厚壁菌門(Firmicutes)和芽單胞菌門(Gemmatimonadetes)等9個門類,土壤其中變形菌門、细菌响酸杆菌門和放線菌門占前30屬中的群落66.7%,分別為10屬、结构5屬和5屬。百香
所有樣本中,相對豐度大於1%的屬有24屬,相對豐度占58.51%,其中相對豐度最高的10屬占總豐度的40.68%,依次分別為酸杆菌門Subgroup_2目下的未定名屬(占8.57%)、變形菌門根瘤菌目的未定名屬(占5.12%)、酸杆菌目未定名屬(占4.81%)、熱酸菌屬(Acidothermus,占4.38%)、Elsterales目未定名屬(占3.52%)、出芽菌科(Gemmataceae)未定名屬(占2.78%)、慢生根瘤菌屬(Bradyrhizobium, 占2.71%)、Candidatus Solibacter(占2.43%)、水球菌屬(Aquisphaera, 占2.16%)、酸杆菌門Subgroup_6綱下未定名屬(占2.11%)、變形菌門Acidibacter屬(占2.09%)。
方差分析表明,不同連作年限土壤細菌間,前30屬的相對豐度差異顯著(P<0.05),其中酸杆菌門Subgroup_2目下的未定名屬、Aquisphaera、Acidibacter、Bryobacter、分枝杆菌屬(Mycobacterium)等屬的豐度隨連作年限的增加而顯著降低,而芽孢杆菌屬(Bacillus)、酸杆菌門Subgroup_6綱下未定名屬等屬豐度隨連作年限增加而顯著增大。
為了進一步對細菌群落物種組成差異進行分析,探討不同連作年限間群落細菌組成的相似性或差異性,基於Bray-Curtis距離算法,采用主坐標分析(PCoA)對不同連作年限土壤細菌群落差異進行分析,結果如圖5所示,在OUT水平上,PC1 與 PC2 分別解釋方差為54.96%和17.02%,累計解釋能力達71.98%,不同連作年限間土壤細菌群落差異顯著(P=0.001,R=1),撂荒地土壤樣本與百香果種植地樣本在第一主成分上很好地被區分,種植第一年(TF)與種植第二年(TS)土壤細菌群落組成較相近;每個處理的三個重複樣本的聚集性較好,顯示出較好的重複性,第一年種植的土壤細菌組內差異較大。同時,采用Bray-Curtis算法對15個土壤樣本細菌群落進行樣本層級聚類分析,結果表明(如圖6):15個土壤樣本明顯聚集為5組,與5個連作年限對應,其中連作3年的樣本(TT)單獨為一簇,與其他4個樣本分開;第一年種植(TF)和第二年種植(TS)的樣本與撂荒地(TZ)的相似距離較近,說明百香果連作顯著影響土壤細菌群落結構。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熱帶作物學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刪除。
相關鏈接:細菌,根瘤菌,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