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站基金決策
數字站基金決策

其中新增項目不少於2個

时间:2025-05-05 07:22:55来源:

江門:3年內培育至少一家產值超20億元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_南方+_南方plus

日前,江門正式印發《江門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以下簡稱《方案》),产业旨在推動構建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化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依托、头企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江门家产現代農業經營體係,助力鄉村全麵振興。年内农业

經營規模適度、培育管理水平高、至少值超發展效益好、亿元业服務帶動能力強的产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各地帶動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的重要力量。截至2023年10月末,化龙納入全國家庭農場名錄管理的家庭農場近400萬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221.6萬家。《方案》提出,到2026年,江門力爭累計開展6個農業農村部農業產業強鎮項目建設,其中新增項目不少於2個,通過評估不少於1個;農業產業化國家、省級、市級重點龍頭企業分別至少新增3家、10家、25家,培育頭部龍頭企業一批,其中超20億元產值企業1家以上;爭創省標杆農民專業合作社30家以上、省標杆家庭農場50家以上,新增培育省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省級示範家庭農場共50家以上,市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示範家庭農場共100家以上。

為實現上述目標,江門部署了十大重點工作。分別是:實施主體梯次培育提升、構建鄉村產業發展平台、提升主體帶頭人能力、推動農產品加工流通、加強農業新質生產力培育、支持主體品牌化發展、優化政銀擔保支持、強化產業用地保障、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打造惠農“數字供銷”服務體係。

《方案》對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都做了安排部署。著重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合發展,以龍頭企業為核心,推廣“龍頭企業帶合作社、帶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帶農戶”的發展模式,延伸上下遊產業鏈,到2026年各縣(市、區)分別培育不少於2個農業產業帶動組團。

新會陳皮。

《方案》提出,江門將深化國家級廣東絲苗米優勢產業集群建設,推動農業農村部生蠔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項目,持續抓好13個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持續推進陳皮、大米、鰻魚、馬岡鵝、茶葉、禽蛋六大特色優勢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糧油大麵積單產提升和甘薯產量提升行動,實施江門“廣東第一田”三年提升工程,開展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升行動,各縣(市、區)各建設1個糧食生產示範片。

江門還將積極拓展“農產品加工+”,提出了包括持續打造“江門年夜飯”IP,培育壯大一批食品產業“鏈主”企業,輻射帶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就地就近發展農產品加工;搭建供銷公共型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骨幹網,推進新會、台山、開平、鶴山、恩平等5個大型冷庫建設與運營;加快打造農村寄遞物流共配平台,加快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建設,行政村總體覆蓋率達到80%等措施。

《方案》還強調了農業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依托“耕耘者”振興計劃、“人才倍增”工程、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等,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全產業鏈培訓,用3年時間培訓不少於2000人次;實施江門市“百員帶千社”行動,建立“專職+兼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輔導員製度,各縣(市、區)培育配備縣級輔導員,各鎮(街)分別配備2名輔導員。

今年以來,新質生產力已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此次《方案》強調,江門要加強農業新質生產力培育,加快推進國家級水稻綜合試驗站建設,優選高產高效新品種開展試驗示範;實施江門市扶持種業企業發展行動,成立江門種業協會,力爭三年內新培育100家種子種苗企業(場),到2026年全市種子種苗企業(場)達269家,打造“江門種業大市”。

圍繞農業品牌建設,《方案》提出實施農產品“三品一標”行動,持續做強16個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打造江門市行政區品牌“江門優品”,推動農業經營主體產品品牌價值和經濟效益提升;加強“新會陳皮”“台山大米”等地理標誌產品和地理標誌證明商標保護,加強“新會陳皮”“台山鰻魚”等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和產品營銷推廣,爭創培育“粵字號”農業品牌、綠色食品等農業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方案》,從2025年起,江門市級財政連續三年每年統籌800萬元,對在江門市從事現代設施農業生產經營的新型農業經濟主體,依政策給予不高於同期同檔次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70%且不超過2%的貸款貼息支持,單個主體年度貼息金額最高達200萬元。此外,將持續開展“整村授信”,深化“陳皮貸”“鰻魚貸”等特色產品,擴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覆蓋麵。實施“農業龍頭貸”等專項信貸產品,降低縣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融資門檻。

《方案》還指出,要構建集農資供應、作業服務、倉儲冷鏈、農產品加工、銷售、金融保險於一體的全程全產業鏈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係,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便捷高效服務。到2026年,實現年綜合服務能力2萬畝以上的服務組織達4家,培育市級區域農機服務中心3個以上,縣級7個以上,實現主導產業各環節機械化全覆蓋、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區域各鎮(街)全覆蓋。打造惠農“數字供銷”服務體係,建成數字供銷D站80個以上,催生新服務新業態新模式3個以上,精準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小農戶6萬戶以上,數字供銷引領驅動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係高質量發展走在全省前列。

【記者】唐瑞謙

【來源】南方農村報

版權聲明:未經許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轉載
編輯 張妮靜

更多内容请点击【百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