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站基金決策
數字站基金決策

在絲綢生產企業的展廳裏

时间:2025-05-04 20:10:20来源:

“一縷絲”牽動千億產業集群:絲綢產業助力廣西河池高質量發展_南方+_南方plus

在阡陌縱橫的鄉村,千畝桑田蔥蘢蒼翠,集群一張張有機桑葉為蠶寶寶提供充足“營養”;在廣西首條全真絲壯錦生產線上,丝绸被譽為“纖維皇後”的助力展蠶絲經過精妙編織,變成一掛紋理各異的广西高质全真絲壯錦“瀑布”;在絲綢生產企業的展廳裏,各種絲綢製品琳琅滿目……

各類絲綢產品展示。

聽蠶語、一缕丝品絲韻、牵动千亿看發展。产业产业在“中國絲綢新都”河池,集群一縷絲,丝绸不僅承載著蠶絲產業的助力展光輝過去,講述著絲綢文化的广西高质現代傳奇,更牽動著一個千億產業群。一縷絲,百轉千回,熠熠生輝。古老的絲綢產業在這裏走出一條現代化產業蝶變之路。

科技創新

傳統產業蝶變向新

從河池宜州城區往西南方向行駛40分鍾,就來到北牙瑤族鄉,這裏一直有種桑養蠶的傳統。連續幾天春雨綿綿,桑樹長出了新葉。往年這個時候,蠶農們該去預訂小蠶苗了,但現在他們已經不像過去那樣著急。

“農戶哪怕是培育一張蠶紙(1張蠶紙約有2.5萬條幼蠶)也需要1名工人,而我們這裏,幾個人可以同時培育上百張蠶紙,效率提高幾十倍,可以為農戶縮短約1/3的養蠶時間。”北牙瑤族鄉紅語桑蠶養殖中心主任梁慧介紹。

這一變化,得益於新技術支撐的小蠶共育標準化蠶房。“過去養蠶全憑經驗,一年大約養5批,一批至少需要25天,而且成繭率不高。現在,養蠶用上了高科技,把蠶從基地的小蠶共育室帶回來,10多天後就能吐絲結繭,一年大約可養十幾批,效率翻番。”北牙瑤族鄉拿網村養蠶戶藍宣威說。

要讓傳統產業煥發新生機,就得從創新上做文章。近年來,河池創新發明自動化上蔟、軌道省力化喂蠶、自動取繭器等省力化機器,獲得蠶桑產業先進機具專利126項,小蠶共育、方格蔟營繭等先進技術推廣使用率全國領先,繅絲企業實現自動化繅絲設備全覆蓋。

工人運用機器進行繅絲工作。

河池率先探索糧(油)桑複合種植模式,目前已開展油菜與桑樹複合種植2.37萬畝,完成自治區下達2萬畝任務的118.5%。同時,依靠生物技術,探索桑枝總生物堿原料藥、蠶絲蛋白骨釘等生物醫藥產業,利用蠶桑繭絲綢資源開發衍生功能食品、藥品、生物醫學材料等,培育打造新質生產力。

河池還加強與浙江大學、蘇州大學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術交流與合作研究,支持河池學院設立蠶桑繭絲綢產業二級學院,加快推進產學研、教科農聯合,加大匯聚全國專家團隊力量,組建高水平科研轉化平台,推動產品創新研發迭代升級。

從田間地頭到智能工廠,科技正推動河池蠶桑產業實現華麗蝶變。

延伸發展

全產業鏈逐步成型

近年來,河池在穩步推進桑蠶繭絲綢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同時,努力提升桑蠶繭絲綢全產業鏈建設水平,以產業振興助力鄉村振興,促進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河池聚焦短板,補齊鏈條,從加快補齊絲綢印染織造等關鍵技術短板出發,積極承接東部紡織服裝產業轉移,總投資達93億元的宜州輕紡城、廣西國色天絲產業園等重大產業項目相繼落地開工建設,填補廣西絲綢產業鏈中端的煉白、染色、印花技術空白。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在宜州輕紡城新引進企業14家,已有6家竣工投產。

2024年12月3日,廣西首條全真絲壯錦生產線在廣西嘉聯絲綢股份有限公司投產,廣西壯錦首次實現全真絲織造,千年壯錦煥發新活力、新魅力。生產線的投產對補齊產業鏈、拓展海外市場、讓壯族瑰寶走向世界具有重大意義。

廣西首條全真絲壯錦生產線投產。權晟/拍攝

一片葉、一縷絲,背後是千年蠶桑文化。在河池,不僅絲綢產業有了“升級版”,蠶桑文化也有了全新打開方式。

經過多年轉型升級,河池打造了集鮮繭原料基地、繅絲加工、織綢、真絲家紡、蠶蛹食品開發和工業旅遊於一體的多元化桑蠶繭絲綢綜合產業鏈。在這裏,遊客既可以觀摩體驗絲綢生產過程,也可以了解桑蠶繭絲綢工業文化科普知識,實現寓教於樂。

河池著力推動桑蠶繭絲綢產業與文旅項目深度融合發展,充分挖掘劉三姐歌謠文化、長壽文化、絲綢文化三大世界級文化品牌價值,打造綜合性的廣西宜州劉三姐文化旅遊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大才鄉平治屯桑蠶文化產業園成功創建廣西四星級鄉村旅遊區,宜州嘉聯絲綢工業園成功創建國家3A級旅遊景區、廣西工業旅遊示範點、廣西第五批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河池正在成為繼蘇杭之後最具影響力的絲綢文化地之一。

突圍出圈

對外經貿合作步伐加快 

2024年底,河池市全市桑園麵積發展到96.45萬畝,分別占廣西、全國的34.5%和13.6%;全市鮮繭產量21.85萬噸,約占廣西、全國的45%和27%,連續多年穩居全國地級市之首;全市生絲產量7540噸,占廣西的40.32%。

隨著桑蠶繭絲綢產業的蓬勃發展,河池有5個商標榮獲“廣西著名商標”,有4個產品獲評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宜州桑蠶繭”“南丹瑤蠶平板絲”獲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其中“宜州桑蠶繭”入選首批廣西農業品牌目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目前,河池桑蠶繭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價值累計超100億元。

劉三姐桑蠶高效生態產業(核心)示範區。

為了搶占市場先機,河池市中農繭絲綢有限公司、中國絲綢交易市場(廣西嘉欣)落戶河池,覆蓋全國的廣西大宗繭絲交易市場、中國絲綢交易市場電子商務平台相繼建成,河池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蠶種、桑苗、蠶藥、蠶具等蠶用物資集散市場,交易指數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桑蠶繭絲行業的風向標。

如今,河池立足“一縷絲”,推動傳統絲綢產業在傳承中不斷發展,打造河池絲綢品牌,打開了河池繭絲綢外貿市場。河池蠶絲通過國際貿易走向世界,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近年來,河池繭絲綢產業鏈條借勢“一帶一路”南向通道向歐亞延伸,同時通過“絲路通”等線上交易創新平台,最高等級生絲、蠶絲麵膜、蠶蛹等30多種產品出口到日本、印度、意大利、羅馬尼亞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綺源”白廠絲、“劉三姐”蠶絲被等一批名優產品享譽世界。

來源:廣西農業農村廳

編輯 陳靜

更多内容请点击【熱點】专栏